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曾经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此贡献了智慧和生命,使长城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御敌的战争思想,同时也显示了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高度成就。以明朝为例,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出现了规模较大、生产流程较为科学规范的砖瓦烧制作坊。产量的提高,使砖瓦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此明长城不少地方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部采用手工施工和人工搬运建材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统一的砖瓦建造城墙,不仅保证了建筑质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中国境内现存的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区,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京城73公里,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建筑独特,城上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古北口镇境内,距市区120公里,由戚继光督建。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共有敌楼35座。司马台长城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长城建筑遗址。
金山岭长城 :位于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之中,距北京市区140公里。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公里。城上设有各式敌楼67座,烽火台2座,大小关隘5处。此处长城敌楼密集,大约每50—100米之间设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用途,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山海关长城: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山海关因位置枕山襟海而得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华北、东北之间的咽喉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镇东、迎恩、望洋、威远四门,其中镇东即为名扬中外的天下第一关。各门上筑城楼,城中心筑钟鼓楼,城外挖护城河,关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烽火墩台和各种军事设施及建筑物。山海关长城与山海关城池相连,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嘉峪关长城: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河西第一隘口,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现在看到的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内城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城关两端城墙横穿戈壁,坚固雄伟。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鸭绿江畔的虎山景区。虎山占地面积约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虎山长城烽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山海关长城相接。长城在此处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九江河南岸,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至群山之间。
齐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遗迹保存较多的古长城,西起济南市长青区,东至青岛市环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大致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原长度为1000多里。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齐长城记载。《左传》记载:公元前555年“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是齐国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修建的记录更清楚了。
唐长城:有着“唐长城”之称的牡丹江边墙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牡丹江边墙是唐朝渤海时期为防御北方黑水革末革曷而修筑的一条防御体系,是和中国长城具有同等性质的军事防御工程。经调查发现,牡丹江边墙长约100公里,由三段构成。一段长50公里,位于三道关一线,东起江西村西沟北山主峰,蜿蜒向西北伸展,经新峰南岭、蛤蟆塘砬子、三道关、岱王砬子、二人石南岭等主要山峰,终止于西大砬子北坡。二段长30公里,位于宁安江东段,起自宁安镇牡丹江,向北转弯,经老虎洞沟转向东南继续发展,终止于宁安良种场东侧。三段长20公里,位于镜泊湖,起自城墙砬子对岸湖边,越过湖边山、穿过201国道,在江山娇林场东南侧山上向东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