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寻根

cctv文化寻根

Cultural Roots +

《文化寻根》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精心打造制作的一档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的电视栏目,其目的是为全国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窗口。

“文化寻根网”是“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华人和全国观众广泛展示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其主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俗、国学文化、时代特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书画艺术等中华优秀文化。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欢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强国的观众和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朋友,关注“CCTV-发现之旅”频道,关注《文化寻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遗产 >

中国长城(4)

时间:2015-05-18      来源:未知      作者:文化寻根      点击: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关于秦长城和燕长城的记载很少,这并非表明它们没有起到防御作用,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部族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上起了重要的屏障作用。以秦国为例: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派大军驻守北方重要通道和隘口,阻止匈奴南掠,而无法抽调大军兼并六国。可见,秦长城建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即可阻止匈奴南下。即使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秦国也可迅速派兵赴救,因此秦长城起到了军事防御作用。 
 
  赵长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悼襄王时,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李牧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犯,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物,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也无亡失。此后,李牧挑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勇士50000人,射手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得到消息便来掳掠。起初,李牧佯装败逃,单于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
 
  1、事实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
 
  2、秦、赵、燕长城建造科学。这些长城基本上是依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用于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在交通路口和谷口,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军事防御体系。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QQ:2328401478 , 29660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