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寻根

cctv文化寻根

Cultural Roots +

《文化寻根》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精心打造制作的一档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的电视栏目,其目的是为全国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窗口。

“文化寻根网”是“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华人和全国观众广泛展示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其主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俗、国学文化、时代特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书画艺术等中华优秀文化。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欢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强国的观众和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朋友,关注“CCTV-发现之旅”频道,关注《文化寻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评论 >

超越因材施教尚需深度变革(2)

时间:2015-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化寻根      点击:

 
    五是自由地转专业。
 
    学生在高考时选定的专业与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多数不存在很好的契合,更难以与变化的社会和学生的未来很好契合,大学应当允许学生(相对)自由地转专业,构建自己的未来。自由地转专业意味着学生选择自己的道路,不是听任教师塑造自己。
 
    给予学生更多的转专业自由,教育者需要克服两个观念障碍。第一个障碍是专业选择公平观。这一观念认为只有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才能选择类似“金融学”这样的热门专业,低分学生不能学,这样才公平。大学因为以上简单观念忽略了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将一些高分但实际上对金融没有热情、只是跟随流俗进行选择的学生留下来,使那些低分但是更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难以进入。第二个障碍是专业选择奖励观。这一观念认为只有在大学成绩好才能转专业,将专业转换作为对高分学生的奖励。实际往往相反,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需要转专业的变化契机。当然,除了克服观念障碍以外,大学也需要进行教育组织模式变革。
 
    六是自由选择辅修或双学位。
 
    专业是一组课程,辅修/双学位是一组很少的核心课程。高校应当按照学分制模式,为每一个专业构建一个辅修/双学位专业供学生自由选择。当人数较多时,可以单独开班;人数较少时,完全按照学分制管理,允许一个学生跟随主修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辅修专业,例如,塔里木大学主修历史专业的C同学可以选择“枣科学”辅修,西北工业大学主修会计专业的D同学可以选择“3D打印”辅修,西南师范大学主修“儿童心理学”的E同学可以选择“古典音乐作曲”辅修。在这当中,跨校的辅修/双学位教育更为重要,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F同学可以到北京大学选择“经济学”辅修。超越想象的奇妙知识组合在超越因材施教的同时,才能在未来给我们超越想象的创造力。
 
    除此以外,大学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在专业既定的情况下,自主创设专业方向(10-20学分的课程分流);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两个硕士学位同时学习;或者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后,再选择第二个硕士学位;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如果有所犹豫,或者对学习意义感到模糊,他可以延迟一年入学,去社会探索意义;学生学习期间如果产生怀疑,或者缺乏学习动力,也可以停学1-2年,工作之后再度返回大学;学生因为选择的变换可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构建支持选择和变化的教育系统
 
    国家教育系统的设计惯常考虑社会分工以及大学的经济效益等因素,但超越因材施教应该从学生必将变化发展角度去考虑系统设计,应该注意到更多的学生具有潜能,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出支持和鼓励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在不同教育系统间、在不同学校间逐步选择、变化和发展的教育系统。以此为目标,教育大致要在以下方面进入深入变革:
 
    一是大学间转学
 
    社会对个体的认识和个体的自我认识都会变化,因此在超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高考虽然重要,但绝对不是对学生材质的终结判断。高考中成绩不佳的学生也许蕴藏了无穷潜力,他们只是尚未发现自己因而特别有待激励。虽然高校之间必须存在分工以提高效率,从而大学间培养目标不同、教育环境不同、教师不同,但我们必须通过转学为重新发现自己的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转学具有双重意义。第一,转学是普遍的激励,激励大部分学生再次询问自己、发现自己因而持续努力。麦可斯公司2014年对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六成大学新生对学习缺乏动力。转学就是当下亟须的新动力。第二,转学是新的学习机会和环境。我们把参天大树的种子栽在花盆里,他们只能长成盆景;一旦我们发现他们的潜力,就要把他们放到开阔的田野和莽莽群山间。
 
    实现大学间转学需要“985”和“211”高校系统调整不同年级的学生人数结构。例如,北京大学在保持14000名本科在校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现在每个年级人数均等,而是可以自高中每年招生2500人,这样一二年级每年级2500人;三年级另外招收转学生2000人,这样三四年级每年级4500人,在校生14000人不变。
 
    大学间转学是两个方向的转学,在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也会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里,从而决定转学到高职院校。流俗认为这是失败,但其本质却是成功。
 
    转学制度在观念上需要克服高考的绝对公平观,在操作层面需要逻辑设计和严格执行以防止权与钱的侵袭。
 
    二是开放的暑期学校。
 
    开放的暑期学校是高校利用暑期,面向其他高校和整个社会开设课程,其本质是高校向外的教育和社会服务,目的是为其他高校在校生、中学生、社会各界人员提供校园学习机会和经历,为他们提供转变契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的实践表明,开放暑期学校具备实践可能并已产生重要作用。
 
    三是提供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发展机会。
 
    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是为那些完成第一个学士学位后,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目标的学生准备的学习机会。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莱格特教授(Anthony Leggett)1959年从牛津大学获得的第一学士学位专业是古典文学(Literea  Humaniores)。但大学快结束时发生的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又开始在牛津大学Merton学院学习物理学,并于两年后——1961年获得了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并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我们也应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第二学士学位,甚至第二硕士学位。。
 
    四是支持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教育系统间的教育选择。
 
    超越因材施教的教育系统需要支持学生在人生各个阶段、各个教育系统之间的变化和选择。当职高的学生发现了新的目标要成为物理学家,我们需要给予他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当自学考试的学生计划成为外交家,我们需要给予他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当退伍军人计划成为历史学家、数学家或者网络专家,我们也要给予他们机会。
 
    除此以外,如果中学G同学需要学习编程,利用大学的高速计算机,我们需要给予他机会;如果中学H同学需要专门研究胰腺癌的测试而到大学听课,我们要给予他们机会;当I同学学习了一门慕课,我们应将其合规转入其中学或者大学的成绩单……
 
    充分支持选择和变化的教育系统才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系统,才是能够响亮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系统——不是用因材施教“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而是让无数的创新人才在这样的系统中,自由地、丰茂地生长出来。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务部副部长)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QQ:2328401478 , 29660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