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本文作者对传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大胆质疑,通过在本版2月10日发表的《因材施教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和3月31日发表的《培养创新人才还需超越因材施教》两篇文章,对因材施教难以承担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阐述。
本文则是作者在前两篇的基础上,立足“超越因材施教”,对如何实现“超越因材施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14年10月16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在该校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反思了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他说:“清华培养的学生质量均值不低,但方差较小,杰出人才的比例并无显著优势。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趋同性强,也说明培养模式对学生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同质化要求较多,清华的办学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随着我国发展从跟踪到引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将大大增加,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再靠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行不通。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而不是替学生设计好路径。”
其实,设计好路径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好像“一个模子刻的”。因材施教的逻辑与雕刻家的逻辑非常类似。雕塑家要雕刻一座汉白玉人体,他于是画出设计图并一次次修改,之后到各地选择石材,再按照设计图雕刻出栩栩如生、连肌肉纹理都纤毫毕现的人体,这当然是一种成功,但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因为,雕像没有超越雕塑家的想象,而创新人才培养恰恰是人才的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超越因材施教,就是让教育去掉工业化的色彩,而这需要教育领域综合的深度变革。
总的来看,这些变革要集中于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持续刻板地规训学生,而是为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肥沃的土壤、自由的土壤,有压力和挑战的土壤。在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加注意到学生正在寻找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的变化和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以此为目标进行持续改革,朝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准确定位,为学生必然发生的变化作准备,而非将学生当作固定人才因材施教。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如果学生必将变化发展,那么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逻辑就应当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在人生发展和教育的各个阶段进行选择、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且帮助他们实现选择。以下几个途径,将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进行。
一是通过通识教育给学生选择背景和原则。
通识教育之所以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首要原因在于中学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多数是以狭窄的眼界选择大学和专业。大学在第一第二年的通识教育则可以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并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了解,这是理性选择的基础。此外,通识教育应当提供给学生在大学期间以及之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选择的原则,包括理论原则和技术原则。
二是自由选课。
因材施教的原则之下,大学让固定专业的学生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亦步亦趋地同步学习。超越因材施教则努力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塑造和自我学习。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课意味着,当学生在电脑上打开选课系统,他可以看到全校所有院系的课程,并跨越院系藩篱选择所有课程(根据大学的实际情况自由程度可以有所不同),甚至跨越本科课程和研究生院的藩篱选择课程(意味着大学需要在组织制度上打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自由选课意味着机械学院将所有选择本院课程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学生,不将上课的艺术系学生认为是“二等公民”。于是,中文专业的A学生选了一门3D打印的课程,环境科学专业的B学生选了“埃及政治与宗教”的课程,哲学专业的学生选了工学院“石油开采”的研究生课程。教师敞开了自己的想象,并不去刻板地判断学生这样修课是为了什么。
在必修与选修的维度上,大学可以给予学生30%-40%选修课比例,将必修的比例控制在60%-70%之内。即使是必修课,也允许学生挑战性地选择课程难度(比如允许历史专业学生挑战数学分析课程、比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挑战性的“拔尖计划”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学期(比如自由决定政治理论课的上课学期)、选择课程类型(比如选择以中文教学的课程或者英文教学的课程、比如选择小班研讨课或大班讲授课)、跨校选择课程(比如北京大学的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修读一门英文的“计量经济学”),甚至选择一门康奈尔大学开设的慕课以替代本校必修课。
显然,这样的自由选课会带来许多“意外”,比如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会选择攻读哲学硕士,之后又选择“石油工程”专业博士;比如德语专业的毕业生会报考化学专业硕士并且如愿以偿;比如一名力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了生物学本科课程,竟然“意外”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这个人就是程和平院士)。超越因材施教的原则下这样的“意外”会成为新常态。
三是以住宿学院和文理学院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
学生目前在高考中选择了专业,进入大学后其选课和学习已经受到专业身份束缚,专业院系也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私产”,因而为学生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和转换设置障碍,例如某大学天文学系老师会对学生说,“你进了天文系,我们就要按照天文系的模子让你毕业,至于你将来做什么,我们不管”。
为了去除以上障碍,充分展开学生的想象力,超越因材施教应该是部分或者全部学生进入大学时没有专业,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再选择专业。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以给予学生“专业”和“院系”之外的身份居所,大学需要渐进式教育组织模式变革,成立住宿学院或者更加根本的文理学院。大学也要逐渐建立制度和机制,不去精确计划各专业学生人数,而根据学生的选择调整课程规模、调整院系固定和临时教师编制。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是发展个人专业。
在住宿学院和文理学院制度基础上,发展个人专业将成为可能。所谓个人专业,是指个人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不是由教师组织完成,而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全校(甚至更大范围)课程中自行组织完成。学生按照自己组织的教学计划选课学习,构建出完全独特、稀缺、个人的知识结构,获得个人专业的学位证书。个人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具有高度的个性和特殊性,他们未来将在社会中会发挥特殊作用。
个人专业是从本质上完成了超越因材施教,即“学生可以自由发展个性与才智,而不必套进同样的模子,千人一面,一个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