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名人
嬴政(前 259~前 210年) 秦始皇,秦王朝建立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年)登封泰山,刻石立岱顶;禅梁父山。
刘彻(前 156~前 187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太始四年(前89年),八至泰山,行封禅礼。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清圣祖,康熙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月十日,谒东岳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一月十七日, 谒东岳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一月登泰山,有《登岱》、《百丈崖观瀑》等诗及《泰山龙脉论》文。
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清高宗,乾隆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 )至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10次至泰安,谒岱庙,6 次登岱顶,礼碧霞祠,有大量书刻,诗作。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后,武周皇帝。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从李治封泰山,禅社首山。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发扬光大。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县(今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封禅书》把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直至秦始皇、汉武帝的泰山封禅活动进行整理,给予生动翔实的记载介绍,从而使这种富有浓厚政治、文化色彩的祭祀活动,引起后代帝王重视,作为隆重的国家大典加以延续。《史记》作为史书的范例,其《封禅书》也成为后世修史的重要内容,列出专章加以记载。可以说,对于封禅进行专门研究,始于司马迁;把封禅列入史书专章,亦始于司马迁。这是他对泰山文化具有开创性的独特贡献。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上的煌煌巨星,被誉为“诗仙”。他以天纵之才,谱出雄奇瑰丽、豪壮奔放的诗篇,反映着盛唐的时代精神。天宝初年,他来到泰山诗文,也留下了他在那一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成为泰山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谥文定。苏氏兄弟的泰山诗文,颇多唱和之作,洋溢着不同的格调与才情,成为相映成趣的瑰丽篇章。
徐霞客 (公元1586~1641年)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9年)游泰山。
顾炎武 (公元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清初三游泰山,有《泰山》、《顺治己亥仲秋重登灵岩》等诗,另有《岱岳记》,已佚。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人。历时四十余年,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是书为志怪传奇类小说,凡四百九十余篇,绝大多数是花妖、狐魅、鬼怪故事,以及奇人异事。蒲松龄曾多次到泰山。《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作品有26篇,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
冯玉祥(公元1882~1948年),字焕章。安徽巢县人。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寓居泰山,潜心读书,寻求真理。同时,为泰山做出很多贡献。
张大千 (公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现代画家。1934年秋登泰山。
臧克家 1905年生。山东诸城人。现代作家。1928年游泰山。1985年10月游普照寺,谒冯玉祥墓,作《泰山脚下诗碑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