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寻根

cctv文化寻根

Cultural Roots +

《文化寻根》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精心打造制作的一档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的电视栏目,其目的是为全国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窗口。

“文化寻根网”是“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华人和全国观众广泛展示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其主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俗、国学文化、时代特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书画艺术等中华优秀文化。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欢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强国的观众和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朋友,关注“CCTV-发现之旅”频道,关注《文化寻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评论 >

文艺评奖应以稀为贵

时间:2015-05-28      来源:光明网      作者:文化寻根      点击:
 
  文化部日前通报称,将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大力解决奖项过多过滥、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文化部原有各类全国性奖项41个,整改后共取消25个,转出1个,只保留15个,减少60%以上。
 
  这回,整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具体到项目,哪些奖项被压缩掉,都能查到。比如取消文化部创新奖、全国戏剧文化奖;比如由文化部直接主办的5项节庆活动,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歌剧节、中国老年合唱节、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和中国原生民歌节,均取消评奖环节……如此幅度和力度的整改,令人欣喜。
 
  设置文艺评奖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推动精品力作的产生。然而奖一多就滥,那么多的获奖作品,难道都是精品,都是力作?如果都是,它们的质量又参差不齐,究竟要“引导”到哪儿去?
 
  曾几何时,来者必奖,差不多成为一些“权威奖项”的潜规则。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许多年前,一位知名艺术家担任评委会主任,评过之后,记者看他疲惫地走出来,就追问:“获奖的有多少?”只见他苦笑一下答道:“真是不好意思啊,一共268个!”何以多到这种程度?因为“需要平衡”,那么多的单位和作者、演员来了,辛辛苦苦,什么奖都没得上,说不过去。于是,奖项级别随意设置,临时名称一大堆,来者必奖,皆大欢喜。
 
  这种潜规则,如今连一般观众都心知肚明,但凡在电视上看到某项权威大奖颁发,只要镜头扫到某某著名演员,无须疑问,必是领奖者。而无缘奖项的,早就退避三舍,决不前来“丢丑”。
 
  奖一多,权钱交易和人情照顾就有了空间。媒体经常诟病“双黄蛋”“三黄蛋”,但是此“蛋”总是难以杜绝。评委自有苦衷,他们何尝不想树立威信?可是人情总比原则强,到头来“最大公约数”便是“皆大欢喜”。可是真的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了吗?未必。公众不满,评委泄气,获奖者也有“含金量缩水”的委屈,“权威奖项”的信誉就要打折扣。一旦评奖成了人情的聚会,其优胜劣汰的作用就大大稀释了。说到底,奖以稀为贵,只有坚持“单黄”,坚持少而精,坚持纯正的“顶级”,你的艺术水准才会赫然屹立。
 
  文化部的通报有这样的表述:“端正评奖理念,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减少或调整奖项设置和数额,加强对文艺评奖的监督,预防和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切实发挥文艺评奖的引导示范作用,推动创作出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窃以为言简意赅、针对性强。文化部已经开了个好头,幅度与力度俱显,能否带来文艺好风气,值得期待。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QQ:2328401478 , 29660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