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本书,那么我一定还是会选《红楼梦》。全世界应该没有任何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包罗万有,几乎一切在人世间受到关注的话题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对应。实到佳肴美馔的制作方法,虚到哲学神学等终极问题的探讨,无一不在其列。
总有些书像有运气碰上的良友,值得细细品味,每一次“会面”都引发一些思考——是的,任何形式的良师益友,都不是直接告诉你是非对错,而是,用某种高度或方法论,让你在他创建的空间中不断塑造你自己。木心的《1989-1994文学回忆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确切地说,这不应该算是木心写作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是陈丹青等人将木心的课上内容总结出的笔记集结成册的。大概是因着集结者的用心,尽管是笔记的整理,然而行文既讲究又好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能把“渊博”渊博的很俏皮的,同时把“忧思”忧思成风度的,近五十年以文字和学问行走江湖的文人,似乎只有木心能做到如此。
《1989-1994文学回忆录》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对那些渴望多读书而尚未整理出阅读头绪的年轻读者来说,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指南或索引,可以跟着木心的讲述一起重读唐诗宋词,看希腊神话,欣赏欧洲的诗歌散文,或换一个角度回顾那些曾经流行一时的哲学读本。你不一定要同意木心的每个观点,反正审美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渊博和狭隘的分别,反正,木心导向的,肯定不是狭隘。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是小说中的上乘佳作。严歌苓在我心中是当代最优秀的中国女小说家,用流行语句说,叫做“没有之一”。严歌苓常年保持着有质有量的专业创作态度,作品总是暗藏风骨。她又具有一个高级文人的个人魅力,不党不群不自恋不卖弄。行踪出世作品入世,永远只拿作品说话。精神上有股优越感,然而那个优越感里含着悲世悯人,优越成了优雅。在读过她的近十部作品中,除《老师好美》我个人不喜,其他小说题材背景年代人物特色各异,每每尽享阅读的快感同时,也叹服严歌苓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储备之丰沛,钻研之刻苦。《陆犯焉识》更是个中经典,以作品的“厚度”来说,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本书,那么我一定还是会选《红楼梦》。全世界应该没有任何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包罗万有,几乎一切在人世间受到关注的话题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对应。实到佳肴美馔的制作方法,虚到哲学神学等终极问题的探讨,无一不在其列。作为一本可以常年被列为枕边书的巨著来说,《红楼梦》有一个玄妙的作用是每次都对应当下的心境,似乎读它的过程能帮你关照自己。从少小初读时对“宝黛”恋情的揪心,到几十年后,最新心得是:它根本不是一个悲剧,没有悲情可言,它只是在讲一个欠与还的因果的规则,讲的平实至极。难道不是吗?“欠泪的,泪已尽”“分离聚合皆前定”,世间一切皆因果,无事不报,只不过报的方式各异罢了。宝黛如此,蒋玉菡和花袭人如此,我们身边的每一段爱恨情仇的主角们,亦如此。
还是那句话,一个伟大的作者,一部伟大的作品,绝对不是要告诉世人什么标准答案,而是让一个人在风尘碌碌的尘世中,还愿意思考,而这,不正是阅读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