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妇诗歌中,我们能获得什么?
一夜之间,余秀华的诗在微信上爆红,一天之后,她家小小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采访的记者,还有慰问的领导。这一天,她一遍一遍回答着相同的问题;这一天,她笑着配合摆拍的要求;这一天,她被要求现场作了一首诗。因诗歌而来的喧哗,在这一天有变成骚动的表演之危险。还好,她最终用沉默之诗回应了这喧哗与骚动,“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
请允许我用农妇诗歌,来描述和称呼余秀华的创作。尽管,“标签化”有时是一种让人反感的东西;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她就是一名农妇,而且是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农妇。这种身份不能成为宣传和炒作的噱头,但是这种身份就是她的真实状态,如影随形。我们能够决定的,其实只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是否能坦然地看待她的身份和她的诗歌?
最担心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猎奇的心态。一个患先天脑瘫的农妇,能写诗歌吗?很多人,在看到其爆红时,眼中的关键词只有先天性脑瘫,只有农妇这样的字眼,他们根本不去读,不去深读这位农妇写出的诗歌。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诗歌的好与坏,他们只是关心这种农妇诗歌背后的反常与荒诞。对于这些人来说,农妇诗歌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当新闻热潮过后,他们也就会把这位农妇连带她的诗歌很快忘记,忘得一干二净。
另一种情形是恶意的嘲讽。虽然,一些人也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她的诗歌,可是原因却不是阅读之后的感动,而是一种恶意的嘲讽。或是,觉得这诗歌说得如此直白赤裸,是一种比较隐蔽的庸俗,正好可以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幽默与闷骚,显示一下自己的本性尚可、人性尚存。尽管,作品创作出来之后,解读就是读者的事情,可是缺少一种平视的角度,缺少一种平静的心态,就谈不上阅读和解读。
我们能从农妇诗歌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其实有两点:一是自由的表达;二是对美好的追求。在很多人眼中,现代诗简直不值一提,连个规则都没有的现代诗,怎么能算诗歌呢?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把诗歌当成一种内心的表达,那么诗歌最主要的规则就不是什么韵律、对仗、用典,而是自由表达内心。这种自由的表达会让诗歌面目多样,但只要其表达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就能引起共鸣。在一个文学不再神圣的世俗社会,诗歌当然需要有一个更现代的形态。所以,一个农妇可以写诗,至于写得好与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她可能是一个天才,也可能是一个庸才,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自由表达。
无论,诗歌写了什么,也无论诗歌是多么个性化的表达,有一个评价标准是不应该改变的,那就是对于美好的追求。这其实是所有艺术能够成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让人们感觉到对美好的追求,一种艺术才有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看,农妇诗歌虽然浅薄,但其追求的东西无疑令人感动。对美好的追求,自然没有高下之分。
在一个传播如此迅捷的现代社会,任何东西都有被过度消费的危险,农妇诗歌也是这样。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农妇诗歌一炮而红后,她与她的诗歌必然成为舆论的热点。关键是,我们的内心是否能保持平静,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否清晰?只要坚持对美好的追求,我们就会具有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我们就可以客观地看待正被热捧的农妇诗歌。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不会懂得农妇诗歌的可贵之处,更不会让这些东西成为美好的记忆。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需要这种对美好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