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寻根

cctv文化寻根

Cultural Roots +

《文化寻根》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精心打造制作的一档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的电视栏目,其目的是为全国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窗口。

“文化寻根网”是“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华人和全国观众广泛展示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其主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俗、国学文化、时代特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书画艺术等中华优秀文化。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欢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强国的观众和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朋友,关注“CCTV-发现之旅”频道,关注《文化寻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热点 >

老舍曾有两块藏砚 较厚一方为戏剧家李渔遗物

时间:2015-05-25      来源:未知      作者:文化寻根      点击:
 
迄今为止,发现了老舍先生的三块砚台,三块都有讲究。
 
两块是藏砚,一块是自己用。
 
        两块藏砚都是1949年以后分别买的。买的时候,一定是看上了它们的文物价值。外表上看,两块很有些共同点:都不大,14-15厘米长,9~10厘米宽,1厘米半到2厘米半厚。外面均有红木木盒。简直像一对儿。而且都是清代的东西。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文人砚。
 
        其中较厚的那方是大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的遗物。在他的这一方砚台左侧上刻着一行边款:“笠翁李渔书画砚”,系篆字。国内外有不少李渔研究者,但多数都没见过李渔留下的实物,著名戏剧研究家吴晓铃先生看了这一方李渔砚之后,惊呼:“这是唯一的!”他对我说:“我去找人做拓片。”拓片出来之后,日本要去发表。美国汉学家韩南教授,一位李渔专家,也要一睹为快。
 
        第二方藏砚是舒济由箱子底下翻出来的,翻过底面一看,不得了,有刻像一幅!还有题刻!共19字:“乾隆丁酉钱塘黄易三十四岁小像嘉定钱坫题”,字后刻有小印两枚,一为阳,圆型,单字“泉”,一为阴,方型,双字“十兰”。黄易小像八厘米见方,着刀极浅,线条简练明快,是个古速写像。那个时代不会有相片,大凡人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画在纸上。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三张黄易造像,是他三十四岁时的写照,极为珍贵。
 
        黄易,字小松,是清朝大画家,所画墨梅,饶有逸致,是当时浙派篆刻的大将,是西泠八家之一,他是清代《金石五家》之一。他的重要贡献是其在山东济宁担任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河运总监时,重新发现了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刻,即嘉祥武氏墓群祠堂石刻,轰动一时,并直接影响到当代,为国内外研究专家所瞩目。他曾将著名的“孔子拜老子”刻像运到济宁保存,今存济宁博物馆。他擅将各处汉魏碑刻所在景点画成国画速写,并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极富史料价值。故宫博物院专门为他出版了《蓬莱宿约》特集。
 
        钱坫,号十兰,也是一个名士,是清朝小篆写得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后就数他了。他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为精绝。他的方法是烧毫,作玉箸篆,称为铁笔。这方砚台上他的题字和图章都恰好展示了他的所长。其中那方“泉”字印便是全擅长的圆朱文。
 
        一方小小的石砚上,又是书法,又是篆刻,又是小像,还都是著名艺术家,实属不可多得。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一方砚台远远不如上面那两方那么名贵,是个“土”的。他由英国回来后用钢笔写作,不用毛笔。到了抗战时,纸成了土纸、草纸,无法用钢笔,才用起了毛笔。在北碚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时用了一方当地产的大砚台,有点像小学生练毛笔字时用的那种,拙厚朴实,极少装饰,只是大着许多号,磨一次墨够写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国去之后,曾把它赠送给一位北方老乡冯玉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冯玉斋先生又回赠给了胡絜青老人,现存于“北培四世同堂纪念馆”。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QQ:2328401478 , 29660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