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陆军部旧址的灰2楼楼道顶部的油烟机管道。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出《关于抓紧消除北京市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险隐患的提案》。4月中旬,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结合提案督办,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带队,组成12人的调研组,赴北京市进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调研,重点考察了北京太庙、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太庙里藏个棚户区
尽管之前有过心理准备,但是走进院门的一刹那,几乎所有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惊呼:“天哪!”
小院里,各种简易的临时性建筑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有的平房顶上加盖房屋,再加上自行安装的空调和淋浴设施,通道变得极为狭窄,仅可一人通过。头顶上,各种电线在房屋间纵横穿梭。距院门几步远,一间约三四平方米的小房正在搭建,墙面上的水泥还未干透。
而离小院不远的一排平房则更是“充分利用”与太庙围墙之间的空隙,每户都搭出一个二三平方米的小屋,而房子与墙之间的通道竟然狭窄到仅一步距离。走进通道,稍不留意,记者背后的双肩背包就与围墙、屋墙频繁“亲密接触”。仔细察看不难发现,这些临时性的简易房子大多不住人,而是用于储煤、储物及作简易厨房,或者堆放生活杂物。
这种棚户区的情景在影视剧里见过。可让政协委员们难以想象的是,这片棚户区竟然是在太庙里!
这片棚户区位于太庙文物保护区东北角。委员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不具备天然气管道和热力供暖条件,这里的居民大量采用液化气罐做饭、用煤取暖,大量无序用油、用气、用火、用电,对太庙古建筑群和居民自身安全构成严重隐患。此外,棚户区内堆放的易燃物品杂乱繁多,而其周边有众多的古柏、杨树等高大树木,极易发生火灾事故。而且这种极其狭窄的通道,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根本无法扑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