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寻根

cctv文化寻根

Cultural Roots +

《文化寻根》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精心打造制作的一档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的电视栏目,其目的是为全国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窗口。

“文化寻根网”是“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华人和全国观众广泛展示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其主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俗、国学文化、时代特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书画艺术等中华优秀文化。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欢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强国的观众和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朋友,关注“CCTV-发现之旅”频道,关注《文化寻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热点 >

善待历史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不妨沾些泥土味

时间:2015-04-20      来源:未知      作者:文化寻根      点击:
 
  清明时,偶遇一江南古镇,镇中古戏台停用已久,青砖铺地、朱漆斑驳,细雨蒙蒙中锣鼓喧天已是前尘云烟。想起有朋友感慨,经济发展了,反而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土戏了。戏曲被移栽进了现代化的剧场,场面更美、环境更舒适,坐在台下的观众,也跟欣赏交响乐一般正襟危坐,没有茶水零嘴、没有唠嗑戏谑。
 
  不知何时开始,中国戏曲特有的泥土味儿,似乎淡了。
 
  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的中国戏曲,剧种流派种类繁多: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但无论高亢还是婉约,注重程式还是随编随演,无不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这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味儿,在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余,还有着骨子里生长的乡野的风致。
 
  鲁迅不爱看戏,却在《社戏》一文中回忆幼时看的戏,“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忧虑于传统戏曲的没落,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剧种排演好剧新剧,支持剧场推出更多演出场次,支持戏曲走进校园培育青年观众,努力保护濒危剧种,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但在这一切之余,似乎总还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带着泥土味道的舞台。
 
  发轫于泥土间的许多传统戏曲门类都离不开田土间的那方舞台,和舞台下与这个剧种同宗同源的乡里乡亲。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离不开那片高天厚土;烟雨朦胧中的黄梅戏,离不开白墙黑瓦的徽派风情;川剧就该根植于川蜀的青山绿水;花鼓戏也离不开三湘四水一地一乡音……那是孕育这一剧种的山水,台下是最懂得这一剧种的戏迷,他们或许很少有机会走进“高大上”的剧场,但他们是最懂这门戏曲艺术的行家。
 
  当然,留住泥土味道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要随时代创新发展。戏曲走进大剧场,利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给予观众更完美的观戏体验,无疑是戏曲本身的进步。但创新不等于摒弃传统、推倒重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完成激活与创新。
 
  前段时间,上海沪剧界展开了沪剧“回娘家”活动,汇聚全市7家沪剧院团让市郊的沪剧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上海本土戏曲。沪剧是上海地方戏,市郊有大批戏迷和观众,可谓沪剧的根基。曾几何时,沪剧也如同其它剧种一般,大多只在市区剧院演出,如今的“回娘家”,不拘演出形式和剧场设施,简单的舞台却让农村观众真真切切地过了一把瘾,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属于咱老百姓自己的本土戏曲。看戏时,不少老人家热泪盈眶,他们说,这才是他们心里的戏曲,记忆中的戏曲,与他们一同长大的,带着泥土味的戏曲。
 
  如何善待传统戏曲?不妨让她保留些泥土的芬芳。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QQ:2328401478 , 29660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