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围:500年前鲜为人知的“迷魂村”
在翁源县江尾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宏伟村落八卦围,大围以罗盘八卦图形而建并逐渐向外扩展,自明代兴建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寻常人等如无向导带路进村,通常不过半个小时就会迷失方向,被远近村民称为“迷魂村”。
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洗礼,随着围内居民的陆续迁走,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围日显破败之象。近日,翁源县委、县政府已将修复改造八卦围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希望通过招商引资“修旧如旧”,尽早将这座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八卦阵般的建筑群
这座罕见大围的房屋构造及规划完全按八卦样式设计建造。建筑群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和中后房屋按八卦层层加串,向外伸延,共有1653间房,99条街巷。
作为围中交通要害的条条街巷都是用鹅卵石铺砌,纵横交错,宽阔之处可容5人并肩而行,狭窄之处只能容成人侧身贴墙方可通过,就是这些多不胜数的小径构成了“迷魂阵”。
整个大围总占地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跨入其中,仿佛进入诸葛亮的八卦阵,扑朔迷离,若非村民引导,根本无法寻觅外出之路。围内房屋从外至内由高到低排列,屋形非常怪异,有的像一段弧线,有的微呈梯形,还有的仿似镰刀,几乎没有一间是方形。
房屋虽大都是黄土泥砖,但仍坚固如铁,数百年不倒。若遇盗贼侵扰,把大门一关,大围便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据《张氏族谱》记载,此围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此后仍不断扩建,至清朝中晚期,围内曾居住了四五千人。
千多村民是张九龄后裔?
据村委会张主任介绍,八卦大围开山始祖是由福建上杭县瓦子巷迁入,该村村民全部姓张,都是名相张九龄的后裔,在村中祠堂前端的石柱上的堂联“十策家声继曲江”就是最好的证明。族中还有森严的辈分讲究,过去只有有功名者才能从正堂中门进,一般人只能从侧门进。
村民们以耕地、种养为生,是当地最旺的一族,最大的一个村。因为人数众多,平均一家也只有两三间房。一间房往往需要住上三四口人,后来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多,村民们不得不掀掉瓦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一层楼,或者干脆用木板在房中搭个阁楼。 每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际,大围内熙熙攘攘,人头涌涌,仿佛集市一般热闹。
新嫁娘差点入错洞房
大围围墙以碗口大小的鹅卵石加糯米、青砖等砌就,坚固无比。据记载,清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石达开残部经过八卦村,因兵掠食,村民用铳炮射杀太平军十多人,石部团团围住八卦村展开攻击。围内老弱妇孺倾村躲避,剩下300多名青壮男子留守村中凭火铳、松鼠炮、长矛、大刀等抵抗。太平军久攻而不入,经过近一个月的围攻,方在八卦村的一扇大门上找到突破口。
由于围内建筑排列复杂,导致入者迷路闹出笑话极多。 据称,以前围中曾有两家人同一日娶媳妇,由于街巷众多,房屋相似,送亲队伍竟然找错了新郎家门,差点让新娘入错洞房。
交通:文武八卦村位于高要市蚬岗镇,广肇高速公路高要蚬岗出口旁,距广州仅30分钟车程。
住宿:可以到邻近的广新农业生态园住宿,那里有适合旅行社和家庭度假的酒店及适合背包族的青年旅馆。高要城区有四星级酒店高要丽晶大酒店。
八卦起源地 淮阳伏羲画卦台
出淮阳县城北行约500米,有一在建的古刹,那便是伏羲画卦台。
伏羲画卦台也叫八卦台、八卦坛,因伏羲在台上观龟画揲蓍卦而得名。据说八卦台原先在湖中,只有一条小路与陆地相通,现在一条宽阔的路将其与太昊陵连为一体。
八卦台相传是伏羲演八卦的地方。画卦台作为淮阳历史最悠久的古迹之一,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古今图书集成》、《一统志》、《陈州府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据《陈州府志》记载:“上古伏羲氏得白龟于蔡水”、“吾陈为伏羲肇启文明之区”、“陈为伏羲氏之墟,八卦坛在焉”。又云:“去城一里为画卦台,前则为白龟池。世传伏羲于蔡水获白龟,凿池蓄之。”
据说,唐代陈州刺史、大书法家李北海书写的“伏羲画卦台”石碑,直到清末还留在台上。和太昊陵一样,八卦台庙宇真正有文字详细记载是从明朝开始的。按记载,清代还有揲蓍堂五间、八卦亭一座、宋代遗存的伏羲铜像一尊。到新中国成立前,庙内就只剩下一棵八卦柏和明代万历年间石碑两通,但目前石碑也不存在了。
伏羲为何在这里画八卦?有关伏羲及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很多,淮阳与别处有哪些不同呢?
据说,太昊伏羲氏为成纪人。在上古时期,成纪处于渭河上游,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古人狩猎生存的好地方。在氏族部落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太昊伏羲氏率部落从西向东,沿渭河上中游徙至陈仓,入关中,出潼关,沿黄河干流东迁,最后选择豫东平原宛丘定居下来。
氏族部落的迁徙活动扩大了伏羲的视野,使他有机会捕捉更多的自然信息,为画八卦提供了智力素材。在伏羲氏族部落迁徙的路线上,都留有伏羲画八卦的传说。从“八卦”所代表的八种事物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来看,这些都与先民的渔猎生活紧密相关,是直接影响生民生计的基本环境因素。在迁徙过程中,伏羲沿途兼并和吸收了一些从事农牧业的氏族,学到许多从事原始农作和养畜的知识。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不同氏族间的联姻与融合加快了,随着伏羲氏族部落的不断壮大,氏族部落由“小蛇”发展为“大蛇”氏族,伏羲成了氏族的核心人物。
伏羲定都宛丘,占据了古中原的核心地带,成为中原大地上统领九部的“第一帝王”。此时,蓍草和白龟这两个祥瑞之物同时出现在淮阳,使长期致力于大自然规律研究的伏羲捕获了一种灵感,因此,他仰观天象悟出“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俯察蓍龟画八卦,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在太昊伏羲陵前,有一条潺潺东去的河流,称蔡河,又名蔡水。因伏羲捕得白龟而得名。画卦台前有伏羲养白龟的池子,叫白龟池,又称蔡池。以此我们可以看出,“蔡”、“白龟”都与伏羲画卦传说相关联。
淮阳伏羲陵后尚有蓍草园,附近有伏羲画卦台。”由此可以看出,伏羲是在宛丘见到蓍草后,才改用蓍草画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