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寻根

cctv文化寻根

Cultural Roots +

《文化寻根》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精心打造制作的一档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的电视栏目,其目的是为全国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窗口。

“文化寻根网”是“CCTV-发现之旅•文化寻根”栏目的官方网站,是面向世界华人和全国观众广泛展示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其主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俗、国学文化、时代特征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书画艺术等中华优秀文化。

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欢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强国的观众和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朋友,关注“CCTV-发现之旅”频道,关注《文化寻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热点 >

美国为“单身狗”正名:单身族群带来巨大文化空间

时间:2015-04-19      来源:未知      作者:文化寻根      点击:
  美国最近的一份统计显示,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差不多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选择独居,“独居人口”成为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同时,北欧和日本也出现了大批独居人口。从一个人的电冰箱、电饭锅,到为一个人写的“心灵鸡汤”,不少商家正瞄准这一人群大作文章。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日前推出新书《单身社会》,他认为单身人群在“被消费”的过程中时常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他从社会学角度认为,“一个人”现象的兴起,正在为社会创造更多可能性。单身族群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而且将带来巨大的文化空间。
 
  美国独居人群10年扩大30%
 
  据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显示,如今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不只是美国人,在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近45%住户为独居者。日本如今也有约30%住户独自居住。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则在《单身社会》中透露,中国、印度、巴西是独居人口比例增长最快的国家。
 
  不过,面对如此浩浩荡荡的“一个人”,不少出版物却喜欢用贴标签方式将他们简单分类。近年来,以单身为关键词的图书层出不穷,《25岁后把自己成功嫁出去》写满忠告和好婚姻秘笈,《别急着把自己嫁出去》则苦口婆心告诉你时间还早。推理小说《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光是书名就营造了耸动可怖气氛。而那边厢,鼓吹“独立”的书不乐意了,《我就想一个人去远行》等描绘独居生活美景的出版物接连上市,更不消说打着直白口号的《单身更快乐》《单身万岁》。
 
  有评论认为,瞄准单身人群,不能只有催人快结婚或劝人晚点进围城的“心灵鸡汤”。《单身社会》译者沈开喜告诉记者,独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排斥、歧视或“倡导”,都不如先做好调查。生活可能性大爆炸的时代已来临,如何填补其中的文化空间,需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阐发。
 
  独居生活让人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提到,4种要素交互作用为独居生活创造了共同条件,它们是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讯方式的变革、大规模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大幅延长。紧接着,书中抛出一个务实的问号:社会应如何全面迎接独居状态到来?
 
  去年,日本NHK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拍摄了一群“无社缘、无血缘、无地缘”的人,记录下他们自我隔离的面貌,这群被打上“无缘”烙印的日本人面临着即使去世也无人知晓或认领的困境。此后纪录片同名书籍《无缘社会》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这也引发了学者对于“没有关联、各不相干”社会症状的深思。同样,《单身社会》中也提到部分年轻人支付高额租金,以换取离开父母或校园生活的自由和隐私;还有部分人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和稳定的唯一基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宁愿独居,却不愿与孩子共同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独居者正是为了创业或争取更好的工作环境,而选择独自生活。
 
  有书评人认为,独居重新书写了人们对自身以及社会关系的理解,影响着经济发展,甚至改变了人类成长、成年和老去的方式。克里南伯格在书中这样写道: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或许是让更多人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家庭或伴侣陪伴的一种方式。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QQ:2328401478 , 296609588